李斌:交际语境写作,让好作文成为每个孩子的专利
李斌
重庆市名师,重庆市特级教师,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SMILE项目培训专家,重庆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现任教于重庆市巴蜀小学,致力于“交际语境写作”研究。
学习困难的孩子真写不出优秀作文吗?
三·八节前夕,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可以告诉伙伴,可以告诉老师,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写给母亲。第二天,我收获了孩子们充满感恩的文字,或赞美、或倾诉,言语间流淌的真情让人感怀。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位平日学习极其困难的孩子的习作:
母爱
我不是很喜欢她。因为,作为我的母亲,她最关心的是桌上的十三张牌,而不是我。
平时,我成绩不好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我常想妈妈带我出去散散心,聊聊天。
可是,妈妈办不到这点。总是时常啰嗦地对我说:“×××哦,要努力学习,少耍。”
所以,我经常在睡觉时暗自流泪。总是希望妈妈能够更深地了解我,多付出点母爱,少打牌。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认为,只有学习优秀的孩子才能写出优秀作文,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但是,这短短138个字的习作,字字句句都直戳我的内心。
童真、童言、童心,在这篇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没有任何细节描写的习作中得以最完美的演绎。“真”,是这篇习作最可贵的价值。它理所当然成了那一次的最佳习作,没有之一。
一次,几个淘气的孩子发生了矛盾,我当面询问的时候,他们各执己见。我只好让他们回教室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以此作为是否接受惩罚、如何接受惩罚的依据。
后来,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理有据,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不得不让我瞠目结舌。
还有一次,班级要举行元旦庆祝活动,我让孩子们各自拟定一个活动方案,在班级进行评选,凡是方案被采纳(即使是部分被采纳也行)的同学都将成为元旦活动的导演之一。
结果,那些平日里调皮捣蛋,似乎从来也没有写出过佳作的孩子竟然在短时间内撰写出活动方案,而且创意连连……
渐渐地,我深信,好作文绝不只是学习优秀的孩子的专利。
交际语境写作,让更多孩子写出优秀作文
怎样才能让更多孩子写出优秀作文呢?或许我们能从国外的写作课程中找到答案。
不同于国内传统的写作课程目标——重表达,国外的写是为了有效的交流。于是国内一大批学者开始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等,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对写作的交际语境的关注。
“交际语境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
“交际语境写作”赋予了写作活动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也能有效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内容创生问题以及“怎么表达”的问题。同时,对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愿写”“没得写”“不会写”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而让每个孩子写出优秀作文成为可能。
“1+N”写作课程,为学生表达设置更多路径
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念,我结合日常习作教学实践,潜心开发“1+N”写作课程。
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念的教材习作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材习作是这样安排的:
面对这样的习作要求,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所以,习作的动机和兴趣很难被激发。
其次,学生只知道要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但是怎样才算清楚?学生是完全模糊的。教师面对这样的习作要求也是茫然的,不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在本次习作中教什么,不清楚在不同的阶段到底应该采取哪些习作教学的策略。
面对当下教材习作的尴尬,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念对教材习作进行二度开发就显得特别重要。
1.设置写作任务语境
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教材习作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虚化的话题转化为贴近儿童生活的、富有童趣的、明确的、具化的话题。而且这样的话题必须服务于交际需要,要能解决儿童生活的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为达成特定的目的,选择明确的或潜在的读者而写作。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材习作任务为:
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对这次教材习作任务改造时,我首先对班级中孩子们经常去的家乡景观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喜欢的景观主要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社区公园等。令大多数孩子印象深刻的是自然类景观,少数孩子印象深刻的是人文类景观,当然也有个别孩子把景观理解为游乐园、动物园。
基于此,我们设置了如下写作任务语境:
1.同学们,假日的时候大家在父母的带领下都特别喜欢走进大自然,去感受那里的迷人风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经典的图片,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是哪一处景观?(播放中央公园、黑山谷、万盛石林等自然景观的经典图片)
2.在你去过的自然景观中,你特别想给同学和老师推荐哪一处呢?
3.请你写一写最想推荐的一处自然景观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点。让老师和同学读了你的习作之后,也特别想去游览一番。
2.变构写作知识
学生“不会写”的主要原因是句式不会用,缺乏语篇构造能力、表达技巧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知识方面的缺失。这种缺失一般不是“结构性”缺失而只是“功能性”缺失。改善学生写作并不需要系统化的全面的写作知识,只需要对写作中一两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如果我们能研判学生写作学习的关键困难,学生的写作知识“变构”就能顺利进行。
把握学生写作的起点。
学生每一次写作学习总是在原有写作知识背景下发生的,学生带着各种半成型的写作知识进入课堂,这些知识有些基本正确,有些则是迷思概念。
如果写作教学不能基于学生已有的写作知识,那么学生持有的迷思概念就无法得到变构,从而无法学到正确的写作知识,自然无法形成必要的写作能力。
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习作“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时,我们就应该了解到,学生在三年级上期第二单元的教材习作中学习过用一件事写一个熟悉的人,在四年级下期第七单元教材习作学过用具体事例写一个敬佩的人。到五年级下期,学生已经懂得运用对话、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去反映人物的特点。
这便是学生本次写作的起点。
诊断学生写作的盲点。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通过分析学生初稿,我们发现,准确把握人物特点和选取典型事例并不是最大障碍,最突出的问题是文章所描绘的事例仅是大致过程,笼统且空泛。
学生懂得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才能突出人物的特点,但是一到真正写作时为什么写不出具体的细节呢?
通过访谈学生,我们诊断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所写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时,他们的头脑中仅存的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其中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重要情节和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已相当模糊。
诊断出学生写作的盲点就找到了本次习作的着力点和生长点,写作教学的目标研究清晰了。
3.搭建写作支架
写作是一个通过写的语境分析,了解写作任务的“认知语境”,最后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排列建构出“语篇成品”的过程。在构造语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写作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写作支架,从而为学生写作学习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
还是以上面的写作教学案例为例。当我们发现学生对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例中的重要情节点模糊,教学中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并列举出当时最能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几个情节点。针对具体动作、对话、神态模糊的障碍,可以采用修复还原的方法帮助学生情境再现。
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念的专项写作
学生写作水平需要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逐渐提高,仅靠每学期八次教材习作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念开发适宜的专项写作课程作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1.阅读对话写作
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说:“任何真正的阅读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对话。”对话是我们获得文本意义的主要来源。文本的意义是流动、变化的,它是读者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每次阅读都会有所不同。
预习课文和课外阅读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文本个性化的对话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阅读对话写作。
品鉴型。
指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精彩片断、语言特点、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层次结构等有独特的体验之处、佳妙之处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点并写下来。
一位学生预习《桥》一文时进行了如下阅读对话写作:
这篇文章运用了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先写老汉从人群中揪出一个人,但并没有介绍他们之间的关系,只透露出他是一个名党员。再写他们俩互相谦让,都希望对方先过桥,这说明他们不只是上下级那么简单的关系。
课文最后才点明他们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每个读者都会为之震撼。老汉为什么之前要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拉出来,而后又让他先走呢?因为一开始老汉是站在党支部书记的角度,儿子是一名党员,只能按他宣布的规矩排在队伍的后面。后来老汉又是站在普通父亲的角度,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儿子。
他先做到了一个党支部书记应尽的职责,在保护好老百姓之后,他才作为一个父亲来保护自己的儿子。这的确是一位大公无私,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一位对儿子充满了爱的好父亲。
情感型。
指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评价之中,并生成独特的情感体验的阅读对话写作。
如有学生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这样写道:
在这万家团圆的大年夜,小小年纪的你本应该和家人一起享受美食,享受快乐,享受幸福的,然而这一切都被冷冰冰的现实无情地剥夺了。
你一次次划燃火柴,一次次幻想,却又一次次失望。
你唯一的希望是奶奶能把你带走,因为天堂里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你走了,静静地走了,却把让人心酸的微笑留在了街头,那微笑永远刺痛我的心……
质疑型。
指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疑惑,发现的问题写下来。
一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罗贯中爷爷,《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但是我上网查了资料,才发现这个故事是您虚构的。
历史上有“孙权借箭”,但那只是偶然,而且也没有使用稻草人。唐代的张巡借箭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利用稻草人借箭的故事,但只发生在城里,根本没有船。《三国演义》是您写的历史小说,为什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却不符合历史事实呢?
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符号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交际语境,也触发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阅读对话写作达成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成长写作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老师和父母的引导,更需要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据此,我结合班级周评活动开发了成长写作课程。
每周五,我都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小组同学一周内的综合表现互写同伴心语,既发现同伴的优点,也指出其不足,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持续指导,孩子们的同伴心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变得充满了温度。
如一学生的同伴心语这样写道:
老师下周就要给我们换座位了,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周坐在一个组了。这一周,你还是和之前一样,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捧着课外书看!
你视课外书为生命,我已经感受到了你对书的狂热。但有句话叫“物极必反”,你肯定是知道的。爱读课外书是件好事,但如果过了头,天天连吃都不能好好吃的话,读书就反而害了你。凡事都要有个度,超过了度就会变成坏事。
所以,我希望你好好反思,让读书真正成为好事。
针对小组同学给他的同伴心语,这位同学欣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谢谢你的宽容和提醒!你的心语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因为别的同学除了告状根本不会真正关心我。你提到的问题我不是没有尝试改过,可是有时候一看到那些饭菜根本不合我的胃口,我就觉得还不如用看书来打发时间。
当然,有时候我确实是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住了,所以总忘了吃饭。我不想拖小组的后腿,所以,希望你能随时监督我,提醒我。
无论哪种方式,我都会虚心接受。可以吗?
成长写作发生在真实生活的情景中,具有非常明确的读者对象,是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交际写作。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成长写作充满了亲切感。通过成长写作实现了合作交流、自我成长和书面表达的多重功能,真可谓一箭多雕。
3.论辩写作
论辩素养是教育的根本,因为论辩迫使作者从多个视角来判断事物的长处和短处,当教师要求学生对话题或主题从两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时候,必然要超越一些表面的知识。论辩写作是以培养论辩素养为核心的写作。
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进行论辩写作。
开学初,如何合理安排四人小组的座位,这是个相当棘手的难题,于是我让孩子们用写作的方式充分发表见解。
这个“小革命”一出来,学生们很快就有话讲了,有学生写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志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能深入学习,提高效率”。
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写道,“老师对每个同学的个性、学习习惯、能力,比我们了解得更全面,老师把不同个性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果几个好朋友坐到一起,彼此之间因为太熟悉,随时都会有话想说,可能难以自我控制,肯定会影响学习”。
根据孩子们的心声,我大胆地尊重他们的选择。一个月后,我又让每个学生针对这次座位调整用写作的方式再作一次理性反思。有了这次自己选择的经历,同学们在作文里又开始大抒己见,有的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喝彩;有的则指出了其中利弊,提出了弥补的措施。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新闻进行论辩写作。
比如,我为学生播放武汉一补习学校把学生违规使用的手机砸毁,并设置“手机尸体”展示台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从家长、学生、学校、媒体等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位同学写道:“有同学认为学校这样做是迫不得已,可我觉得学校分明是为了杀鸡给猴看嘛。有时候虽然把鸡杀了,却没把猴儿吓着,猴儿反倒越来越胆大。你砸,我买!你再砸,我再买!你越砸,我越买!岂不是事与愿违吗?”
写研究报告。
在美国,对幼儿园的孩子就有“提出开放式研究问题,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要求,一年级就开始写“研究报告”。
于是五年级上册,我让孩子们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了研究报告的写法,随后又完成了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的主题学习。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课堂学习,我让他们在寒假中撰写与毛泽东有关的研究报告。
孩子们研究的切入点各不相同,有的研究毛泽东的游击战,有的研究毛泽东的书法,有的研究毛泽东的诗词,还有的研究毛泽东的业余生活,不得不令人惊叹。
4.整本书写作
每年寒暑假,孩子们休息的时间相对较长,于是,我引导他们进行整本书写作,进一步拓展写作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整本书写作既有基于课堂教学的延展,也有高度自主的创作。三年级上期,我在班级开设了绘本阅读课程,于是,我引导孩子在寒假中人人创作一本绘本。
他们从故事撰写,到内容修订,到版面编排,到绘画,最后装订成册,经历了重重考验。最终,一本本稚嫩而又充满感动的绘本诞生了。《妈妈的爱》《蚯蚓的梦想》《小狼旅行记》等绘本让许多同学和家长赞不绝口。
六年级上期,孩子们学习了动物小说主题单元,课外补充阅读了许多中外动物小说作家的经典作品。寒假中,孩子们又开始了动物小说创作之旅。
开学时我分享到了每个孩子精心创作的动物小说:《狼王之路》《森林里的猎河》《鼠仇》《幻月狼群》《警猫小麻》《鹰跟狼的对决》《狐狸皮》……每一部作品都透着孩子写作的灵气。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我都会组织孩子们交流假期创作的心得,分享其中的作品。班级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书架展出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课余时间,孩子们非常喜欢阅读同伴的作品。这样的氛围让他们的创作热情持续高涨,几个孩子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自发创作,有时候也合作进行创作。其中一位孩子已经创作了4部个人作品,总计超过了十万多字。
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念的“1+N”写作课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当然,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相信只要继续探索,不断取长补短,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门道!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平台或其他形式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丨张丹丹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